

2025年8月2日,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山苏家垄遗址博物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论证会。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党志国、四级调研员付喻通过线上方式参会指导。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省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飞,荆门市副市长高刃,以及京山市委书记何红涛、市政协主席易红梅、市政府副市长张琼慧等出席会议。
党志刚代表国家文物局科教司发表了讲话。他着重围绕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实施的背景与思路这两个方面,对项目组所关切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他强调指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将作为今后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入选项目考核的核心指标。
余萍代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指出,“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项目的设立,是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的结果;这也是基于几十年来考古工作的深入体验与新时代的需要,也更是湖北省落实贯彻落实国家考古人才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推动中国考古研究迈向新阶段的关键一步”。针对项目今后的工作方向,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学术引领,勇于创新突破。第二,要强化协同攻关,凝聚集体智慧。第三要注重成果转化,讲好中国故事”。最后,他希望项目组以此次开题为重要的契机,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田野考古中探寻历史,在实验室里解码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湖北智慧。
高刃代表荆门市政府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此次论证会重点围绕曾国青铜器与金道锡行、曾国都城与疆域研究等课题深入学术研讨,必将为曾国考古研究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他相信随着本项目的开展,必定为苏家垄遗址的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在汇报阶段,项目牵头人方勤研究员分别从研究背景与学术价值、研究内容与目标、团队组成、研究规划与预期成果,以及苏家垄考古整理的最新进展等维度进行了详细汇报。复旦大学胡毅捷博士后基于“金道锡行”的视角,对曾国青铜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概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王少华教授从遥感与信息数字技术层面,汇报了曾国都城与疆域研究的前期筹备工作与计划部署。
在项目论证与评议阶段,七位专家组成员依次发表意见,针对项目实施的意义、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指出,本项目应着重发掘曾国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都城与疆域、遗址分布、道路网络、贸易与战争等内容进行统筹考量,围绕这三大价值对研究内容加以细化;同时,不可忽视考古学本体的研究,如年代序列、文化面貌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应广泛开展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良渚博物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提出,在研究内容方面可增添曾国都邑遗址和陶器的研究。在成果展示与应用方面,徐教授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他认为曾国青铜器资源丰富,应着力打造曾国青铜器图录集成的示范工程,构建曾国考古成果的开放性数据库,并形成真正基于数字化的一系列田野考古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雷兴山认为,曾国考古是两周时期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他要求项目团队应深刻领会国家文物局实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的初衷与目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置于首要位置。他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吸纳高校和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实习,充分考量联合培养的相关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提出,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应依托考古实物资料开展考古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需强化考古学科的多学科属性,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揭示曾国考古研究成果。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层面,陈教授指出,苏家垄遗址在金属冶炼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价值,应借助“金道锡行”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契机,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工作,促使研究成果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苏荣誉研究员着重强调了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的重要性,并倡导项目团队在方法论层面做出变革,以切实解决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指出,本项目应从物质、技术和精神三个层面展开持续性探究。曾国青铜器技术与物料流通研究在空间维度上缺乏可对比的材料,在青铜器技术装饰特征等方面需增添横向对比的研究内容。此外,张教授建议项目团队将曾国置于更为宏观的学术视域下开展研究,并期望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能成为周代封国研究的范本。
最后,本次论证会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研究员进行总结发言。他提出,项目团队需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构建合理的研究框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解决曾国考古研究的当下及长远问题;要明确课题设置的边界,将青铜器研究与青铜器生产技术、纹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应关注曾国都城与聚落方面的研究。
此次会议期间,项目组聘任专家指导组对本项目实施情况和考古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王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凤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方辉,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陈建立,良渚博物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等。
“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开题论证会的顺利举行,表明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即将迈入一个全新阶段。接下来,项目组将依据专家意见对研究目标与内容予以调整,细化时间节点与任务分工,保障研究工作得以精准且高效地开展。